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矗立在流水之畔、青翠之间。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这个小山村调研时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看到村里的变化,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20年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发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华夏大地,山川锦绣,江河奔腾,沃野千里,生态文明之光照亮绿色发展之路,大美中国壮阔前行。
(一)
2024年11月28日,随着一株玫瑰花苗被栽入沙土,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锁边合龙。
新疆民丰县农民麦麦提麦提赛伊迪从村里承包了700亩沙地,打算用红柳和大芸填满锁沙绿带周边的地块。
“红柳能把沙子压住,大芸能卖钱。”麦麦提麦提赛伊迪说,“之前收获800公斤鲜大芸,纯收入差不多1万元。新包下的地,四五年后就能收获。”
沙里淘金,是对“两山”理念的有效印证。
改革开放后,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的集中爆发。
“先污染、后治理”,能否走出发展的怪圈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本质,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科学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辩证法出发,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双方相互依存并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抓住主要矛盾,体现责任担当,表明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社会进步的发展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升华到战略层面,明确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两山”理念,标注新时代发展的方向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为当代计,为万世谋。
着眼当前,“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放眼长远,“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
明确方向,“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当西方现代化仍遵循生产力发展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时,中国式现代化已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两难,聚焦以人民为中心,走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的新路。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约6%的经济增长,在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
“两山”理念,指明新时代发展的根本路径。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来到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这里的种茶史早在唐代就有记载,但多年来乡亲们守着金山却揭不开米锅。后来,通过建起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村子形成“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模式,带动了100多户困难群众增收。
茶园里,茶农向总书记讲起收成情况:“采茶季每年有3个月,手快的一天能拿两百多块,少的也有百来块。就像您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希望乡亲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两者的辩证关系:“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
做好这道选择题,要做到理念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再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做好这道选择题,要心怀“国之大者”。
寄语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求黑龙江“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强调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两山”理念,瞄准新时代发展的最终目的。
2014年2月下旬,北京等地被重霾笼罩,持续时间长达7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几天之后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大家对环境污染的反应这么强烈”,要求必须要把治理污染当作一场攻坚战来进行推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着清醒认识:“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让万千美丽乡村生态宜居,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质量改善。
实践日新月异,理论与时俱进。
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鲜明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理论的实践伟力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绘就美丽中国多彩画卷。
(二)
万里长江波光粼粼、生机盎然,保护与发展的雄浑交响绵延不绝。
江之源,2万余名生态管护员日夜坚守;江之上,江豚逐浪嬉戏;江之口,长三角科技创新脉搏跃动。
曾记否,长江“病了,病得不轻了”。
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决断振聋发聩,“十年禁渔”的举措影响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践行“两山”理念,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013年,PM2.5,这种还不到头发丝粗细二十分之一的细颗粒物,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
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深刻警示。
被称作“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迅速出台,“水十条”“土十条”相继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打响。
今年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亮出这样一份成绩单:“2024年北京空气PM2.5平均浓度是30.5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蓝天成为常态,我在北京APEC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的‘APEC蓝’没有食言,实现了。”
这场战役中,既要全面进攻,也需重点击破。
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习近平总书记对典型案例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有关地方和部门严肃查处和追责了一批失职渎职人员。
驰而不息,必有所成。2024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2%;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践行“两山”理念,系统治理是关键之举。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如同治理疑难杂症,需要多管齐下。要从系统论出发,增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年后,将“草”纳入这个体系;2021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从山巅到海洋,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自然生态,彰显出生态治理的系统观、全局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看湖、看田、看林、看沙、看水……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用两个半天时间,实地考察乌梁素海及其南岸的高标准农田,深入国营新华林场察看治沙造林情况,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了解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等情况。
乌梁素海,最初就水治水,迟迟不见效,后来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统筹考虑,效果明显改观。
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思路一变,天宽地阔。我国围绕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部署实施了50多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践行“两山”理念,体制机制是坚实保障。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法律则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25年4月27日,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将成为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坚持法治,方能长治。将生态文明载入宪法,修订实施“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制定修订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等一批污染防治领域的专门法律,专门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
10多年前,燕赵大地,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中,河北占了7个。2024年,河北省设区市全部退出全国“后十”。
这一巨变,离不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推动作用。
2015年底,因空气质量而备受关注的河北省,成为首个督察试点。督察组直奔问题、直奔现场,反馈报告直指病灶、一针见血。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督察“发现了问题,敲响了警钟,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整改方向”,明确要求这项工作要抓下去,后续督察工作要接续展开。
此后,三轮督察压茬推进,实现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覆盖,逐步将央企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纳入督察范围,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一项重大制度安排。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构筑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撑。
践行“两山”理念,全民行动蔚然成风。
2021年金秋,《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
“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领导人峰会主旨讲话中讲到的故事,引发与会国内外嘉宾共鸣。
大会前夕,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北上又南返,“旅程”达1000余公里,中国政府与群众的护象行动赢得世界点赞。
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哲理思想。几千年前,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就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到今天,生态文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重塑了人与自然的边界,也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
倡导“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绿色生活方式,购买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成为普遍选择,“光盘行动”有效阻止餐桌上的浪费,实行垃圾分类培养全社会良好习惯……
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已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社会扎根。
一面是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和生态环境的“含金量”彼此成就、相得益彰,一面是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中国大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
“去年中非合作论坛,一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和我说,年轻时就来过北京,当时见不到多少树,现在变得这么好啊!”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一次会议上回忆道。
这位外国领导人的感受,能够用数字佐证:2024年,6669万亩树木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中国自身发展同世界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人类的命运同地球上广泛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经济体量巨大、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本身也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生态挑战提供思想借鉴、注入强大信心。
北京向北400多公里的河北塞罕坝,半个多世纪前还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如今这里已建成百万亩林场,成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沧桑巨变背后,是三代塞罕坝人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
2017年,70多岁的陈彦娴代表林场职工领取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她在致辞中说:“我们相信,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我们为自己能够亲手创造一个绿色奇迹而感到无比自豪!”
新时代的中国,为世界贡献新的绿色奇迹: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空气质量改善最明显的国家,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2024年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
全球同此凉热,人类命运与共。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多样性和跨界性,单一国家和地区难以独立应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清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北郊的一片土地上,青绿的草丛挂着露珠,满目生机。
“这不是普通的草,它叫菌草,来自中国。”29岁的乔尔比索马俯身穿行于草丛之间,仔细观察着他们企业种植的菌草生长情况。
菌草技术由中国科学家研发,将草作为栽培食药用菌菇的培养基原料,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还为农民创造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径。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朋友称它是来自中国的“幸福草”。
“两山”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毛里塔尼亚,“中非绿色技术公园”合作项目为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在埃及,中国的节水梯田模式被成功“拷贝”,在西奈半岛山区涵养水源;
在斯里兰卡,贵州大学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于此,提升了茶叶品质和产量;
在阿联酋,中国承建的世界最大单体光伏电站成为阿布扎比沙漠腹地的“能源绿洲”。
中国秉承“两山”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提供全球生态公共产品,让同样面临实现发展和保护双重任务的国家看到了希望,为发展中国家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示范和借鉴。
大国有大格局,大国有大担当。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国陆续发布重点领域、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提前6年多实现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承诺目标。
合力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国明确到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得到有效缓解,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
时光流转,真理永恒。“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某种程度上就像用诗歌般的语言描述经济和科学。东方智慧和启示,被国际专家称为“独特的中国礼物”,在全球诸多国家获得广泛回响。
前不久,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友好人士走进“两山”理念发源地。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乡村,余村的发展故事令人惊叹又感动。”白俄罗斯青年联盟高校青年工作部副部长格林奇科说。几年前他还在学校向学生介绍中国的生态转型政策,如今置身其中,“两山”理念的意义更加直观可感,“这是从矿山到绿水青山的真实实践,比任何理论讲解都更具说服力”。
近年来,中国在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领域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持续拓展。从绿色产业到绿色金融,从生态培训到政策对话,绿色已成为中国与各国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
“我们从余村学到的,不只是经验,还有一种绿色发展的信心。我们将努力把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身上。”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生态和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埃什穆尔扎耶夫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小山村飞向全世界,从一种理念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必将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引领这颗蓝色星球闪耀更加绚丽的生命光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