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7日,搜救现场。网络截图
齐膝深的黄褐色洪水中,搜救人员用金属探测仪对水下区域进行系统排查。河道旁,多台挖掘机的铲斗深入地面挖掘,机身周围散落着新翻出的泥块。负责地面排查的救援人员或分散站立观察,或弯腰仔细检查地面裂痕和散落的车辆残片。
这场搜救持续了近一周。
8月16日晚10时许,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上游突发山洪,13名野外露营人员被冲走。8月22日,最后一名失联人员的遗体被找到。此次山洪共造成12人遇难,1人获救。
一次露营导致的悲剧背后,哪些风险被忽视了?
致命的露营
微风是当地一位户外越野穿越领队。他告诉澎湃新闻,他去过事发地乌盖沟棺材山附近。那边有两块大的岩石,看着像棺材,因此得名。
有消防救援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事发地不是正规营地,经排查,在棺材山北部约3公里的河滩上发现了露营痕迹,位于山谷地带。
微风说,事发地离国道G242很近,过去比较方便,不开越野车也可以自驾抵达。那里山体是红色的、很漂亮,河槽里常年流着小溪流。平时周末天气好的时候,会有大人领着孩子去野餐。小朋友在那玩水,水深到脚踝。因为河道很宽,溪水很浅,河道底下都是沙子,小孩会脱了鞋玩。
“对本地人来说,那是一个大家休闲的地方。”他说,当地人口口相传,或通过网络了解到“棺材山”处有山有水,夏天山里凉快,从而前来。
2020年,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掌上巴彦淖尔”曾有文章标题为《假期最后一天,探秘“棺材山”、邂逅红驼队…242沿线游玩攻略收好不谢! 》
目前该文章已被发布者删除。搜狐账号“前旗微卓然”发布的同题文章提到,“在位于242公路128公里处,有一处‘棺材山’景观不得不看。这里的两座山因形似棺材而被当地牧民唤作‘棺材山’。”
文章还提到,“记者去踩线时看到,‘棺材山’下有山泉流出,泉水清澈见底、叮咚作响。山脚下还有沙地,要是有带帐篷出行的游客,非常适合在山脚下的干燥沙地上安营扎寨,既有阴凉歇脚又一点儿不会潮湿。”
微风说,那里平时不危险,“但棺材山所属的阴山山脉,下暴雨容易形成山洪,因为阴山是石头山,山上没有土,无法保存水。下暴雨时,水会从山里汇集到河道里,形成很大的山洪。”
8月16日晚的那场山洪,从东乌盖沟上游倾泻而下。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曾介绍,东乌盖沟全长约57公里,流域面积456平方公里。该区域属于山区,地形复杂,土质以山地棕钙土、风化粗骨土为主,植被覆盖率较低,夏季降雨易引发山洪。东乌盖沟曾于1975年8月6日发生大洪水,调查洪峰流量1350立方米/秒。
微风印象里,事发地有暴雨就会有洪水,“即使河道这边没有下雨,在(上游)很远的地方下了雨,洪水也会流下来。”他记得,当天有天气预报说有强对流天气,有降雨。在事发地附近,若有降雨,会有多条沟发山洪。
王宇家在事发地附近,他告诉澎湃新闻,“(事发地)的河槽里面最危险,下大雨,山里面的水汇到一块,直接冲下来。那洪水里面,树枝、石头啥都有。”
巴彦淖尔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韩志强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此次山洪的遇难者来自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工作单位为临河区的一家医院。参与露营者共4车13人,来自5个家庭,系自发组织周末进山野营。
社交媒体上自称认识遇难者的一名网友告诉澎湃新闻,“市区(指临河区)大部分人不知道山洪的严重性。大家都想,下雨我们离开就行,或者看到洪水立马就跑。然而山洪的速度太快了。”
巴彦淖尔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刘喜林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8月16日23时左右接到报警,17日凌晨1时救出一名幸存女子,“当时她的意识有些模糊,她是被冲下好几公里,在浅滩处搁浅了,报的警。我们把她救起来以后,交给120,进行了短暂的恢复,才弄清楚情况。”刘喜林称,后又调动附近六个单位70余人、2条搜救犬赶赴现场,于17日2时赶赴现场。
据央视新闻8月19日报道,此次山洪,当地投入救援力量1600余人,动用直升机、挖掘机、金属探测仪、水下声呐、冲锋舟、抢险救援车、水泵等救援装备1500余台(套件)和12只搜救犬,开展“地毯式”排查搜索。
8月19日,一名内蒙古巴彦淖尔蓝天救援队成员告诉澎湃新闻,这次当地蓝天救援队主要负责水域处的声呐救援,用声呐探索失踪者。
他告诉澎湃新闻,16日晚的山洪来得比较急,现场人员和车辆都被山洪冲走了。山洪下游流进了农田,所以他们在农田里寻找。他认为,此次搜救的难点在于人员位置不好判断,因为水里有泥沙,人可能埋在土里。
另一名救援队队员告诉澎湃新闻,当地救援力量组织了几个梯队,轮流分批找人。
现场救援画面显示了此次山洪的强度。河道旁,多台挖掘机紧张施工,铲斗深入地面挖掘,机身周围散落着新翻出的泥块。一旁,十余名身着不同制服的救援人员展开地面排查。他们或分散站立观察,或弯腰仔细检查地面裂痕和散落的车辆残片。
搜救持续了近一周。8月22日上午8时左右,最后一名失联人员的遗体被找到。此次山洪共造成12人遇难,1人获救。
被忽视的户外风险
近年来,露营热兴起,正成为城市家庭重要的休闲活动之一。夏季,多地官方也会推介当地露营地点。今年6月,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官方微信公号也曾发布题为《@你们,这个夏天来乌拉特后旗露营,独享戈壁日落与银河盛宴》的文章,推介当地度假村和牧家乐等。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到2139.7亿元,带动市场规模为11554.5亿元;预计2030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将上升至4879.8亿元,带动市场规模将达到23998.5亿元。露营消费群体以31-40岁中等收入家庭为主,家庭出游占比56.6%,凸显社交与亲子需求。
然而,这种亲近自然的方式,同时也暗藏风险,尤其是在未开发的山区露营。
据科普中国,在汛期,引发山洪的“导火索”往往是“短时强降水”。山区地形进一步“放大”了风险。由于山地多呈漏斗状结构,降雨在重力作用下迅速顺坡下泄,远不像平原那样,有充足的蓄水与缓流空间。短小的河道、狭窄的V 型沟谷以及集中落差,使得雨水汇流极快,洪峰迅猛抬升,给预警与避险带来极大挑战。
2022年8月13日,四川省成都市彭州龙门山镇后山下雨,龙漕沟区域突发山洪,导致在该处游玩的游客被困,最终7人不幸遇难。事发地是一段未开发景区。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视频显示,事发时,有游客正在露营,河道旁边搭建好的天幕都没有来得及收起,就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倒,游客们来不及撤离,被困在洪水中,有的直接被冲走。

四川龙漕沟2022年山洪暴发时的视频截图
微风觉得,每年都会有降雨、洪水的信息,感觉今年当地的雨水要比往年多。他认为户外活动者更加需要注意,特别是进山要提前了解天气情况。这一次强降水,他说自己提前多次收到短信气象预警。
8月14日,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发布《重要天气报告》,指出16日午后至17日清晨大部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沿山需加强雨情、水情、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并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8月16日12时26分,今日乌拉特后旗公众号发布提醒,预计16日9时至17日8时,全市大部地区阵雨或雷阵雨,其间伴有雷暴大风,乌拉特后旗东北部、乌拉特中旗北部及沿山有短时强降水。当日21时45分,乌拉特后旗气象局发布山洪灾害黄色预警。
另据新京报报道,警方称,此次山洪发生前,牧民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曾劝离几家露营者,也有不听劝的。事发地所属的乌盖苏木政府防汛工作应急小组组长称,事发当天下午5点左右,见天色阴暗,他带人沿棺材山附近河槽巡查,但没有看见遇险车辆。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向澎湃新闻介绍,事发地棺材山地处东乌盖沟下游,流域内无雨量监测站,邻近山洪沟上游的2个雨量监测站事发前5小时降水量分别为:舒德沟上游站0.4mm、乌盖站无降水。16日20时至17日01时,雷达监测显示,事发地周边出现强对流天气,云系自西向东移动。根据统计数据,事发时,事发地点周围降雨极端特点并不明显。
实际上,山洪汇聚后下泄,突发性强,户外露营者所在地点可能没有明显的强降雨,以至于无法预知风险。上述四川龙槽沟的山洪事故中,有幸存者向媒体讲述,当时正在玩水,突然看到上游的人呼喊着跑来,紧接着山洪冲了过来。
8月16日至17日,巴彦淖尔市遭遇强降雨,引发当地多条沟口发生山洪。巴彦淖尔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韩志强向新华社介绍,“山洪沟管控难度比较大,全市列入水利普查的山洪沟名录有248条,山里支沟更多,导致了我市的山洪沟管控点多、面长、线广,我们的防御难度非常大。我们市整体来说是一个多旱少雨的地区,群众风险意识弱。”微风认为,游客在风险高的地方游玩需要储备好基本的户外知识。
他说,家庭式的休闲户外活动很多是夏天出来玩。针对夏季户外活动,最重要的是衣食和观察天气。洪水是当地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此外,当地沙尘比较大,春天需要注意沙尘天气。下雨刮风或者有野生动物在山上跑的时候,可能会有落石。
微风说,露营对选址有要求,要靠近水源但不是待在水里,要选择在高处、避开河道、避开落石和风口。山顶和有大风的地方、河谷、有水源的山口、有火灾危险的地方不适合露营。雷电天气频发的地方,树底不适合露营。当地悬崖底下也不适合露营。
微风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日常关注一些本地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在南方比如台风,在北方比如沙尘暴、山洪。
韩志强认为,未来首先要加强管控力度,持续提升山洪沟危险地区管控能力,包括增设监控,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通过人防和技防两个方面,逐步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其次,提升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风险辨识本领,以及自救互救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向澎湃新闻介绍,2024年全区气象预警信息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67%。气象预警通过内蒙古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统一发布,并以手机短信、应急广播、新闻媒体、抖音、微博、微信等传播至社会公众和预警信息责任人。偏远地区户外活动人群一方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各类新媒体平台接收到气象预报预警,另一方面可由基层预警信息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对气象预警信息进行再次传播。此外,基层的乡镇、苏木还可以通过大喇叭等方式向群众及时播发预警信息。
“对于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到偏远地区户外活动人群的‘最后一公里’挑战,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机制依然有待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表示。
组织户外活动多年的微风觉得,“我们还需要对大自然有更多的敬畏。”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王宇为化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