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绿色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 2025年10月18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上表示。
对于高质量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孙金龙建议,凝聚发展合力,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新成果。围绕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塑料污染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话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危机。回应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现实需求,持续拓展清洁装备、绿色技术、海洋发展等领域合作,支持绿色科技研发和先进绿色技术应用,推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拓展投融资渠道,增强绿色“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活力。推动构建更加开放、透明、包容的绿色投融资体系,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机制,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工具,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合理配置,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积极性,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投融资新格局。
完善支撑保障体系,持续提升“一带一路”环境治理水平。加快“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机构建设,科学编制绿色“一带一路”中长期发展规划。持续完善“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强化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和国际通行规则研究。落实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加强共建国家环境管理人员互动交流,提高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人才支持力度。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已建立更加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孙金龙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均将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联合31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43个国家、170余家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并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持续打造政策对话和沟通平台、环境知识和信息平台、绿色技术交流与转让平台,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此间,中国开发实施“非洲光带”等小而美项目,帮助解决非洲5万多户无电家庭的照明问题。在阿联酋沙漠,中国企业搭建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能满足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年均减少碳排放240万吨。在埃及,中国企业承建的中央商务区项目,在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等环节采取了多项节能环保措施,投入使用后将成为中东和北非地区第一座净零碳大楼。
在提升共建国家环境治理能力方面,中国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提供并动员1770亿元人民币项目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出资成立的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已正式投入运作,首批支持的9个项目惠及15个发展中国家。与42个共建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与援助协议,实施各类援助项目70余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