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也能“发弹幕”了?据报道,近日,沈阳一中学课堂开启“弹幕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举牌和老师互动:“没听懂,求重讲”“So easy!我悟了”“老师,想上厕所”……充满趣味性的互动,让公众印象中稍显严肃的课堂不再“沉闷”。

这样的教育方式,相当精准地契合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习惯:如今的中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弹幕”“表情包”等表达形式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沟通,而当这种熟悉的线上表达被搬到线下课堂,其实等同于学生们进入了表达的“舒适区”。
因此,当这种弹幕式发言被搬到线下课堂,学生们可以用轻松而熟悉的方式表达时,自然会让课堂的氛围活跃不少。而更进一步去看,当学校和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进入其所熟悉的表达语境,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无疑是一种新颖教育理念的探索。

这种探索其实基于一个无奈的现实。长久以来,教师“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提问冷场”“学生有疑问不敢说”是不少课堂的常态。尤其是在中学课堂上,于学生而言,教师角色天然带来的某种权威性,让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始终难以放开讨论。
除此之外,如一些网友所说,一些学生之所以不敢发言,有的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提问可能会拖延课堂进度,有的则因为自身性格腼腆等因素对课堂提问持保留态度。诸多原因的交织,让不少中学课堂始终难以突破教师“单向输出”的模式。
这当然并非理想的课堂氛围。在此背景下,学校以贴近学生的姿态,创新课堂上的表达方式,自然会受到各方的关注。这样的关注或许携带着些许好奇,或许也带着些许审视,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做法显然都值得肯定。
这是因为,一方面,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用更多元的课堂形式帮助老师看到每一个学生;另一方面,这可以在无形中打破那层影响学生不敢发言的隔膜,让课堂上沉默的需求被看见,继而鼓励学生勇于表达。



具体看,学生在课堂上“发弹幕”的做法,其实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降低提问压力的通道——欢乐会冲淡紧张和严肃的氛围,熟悉的表达语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
当“没听懂,求重讲”“So easy!我悟了”等贴近日常的词汇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实时反馈学习进度的一部分,无疑能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节奏。
当然,要想避免这样的做法沦为“形式上的创新”,相应的探索自然就不能停留在表面。比如,教师要在实践中明确“互动为教学服务”的边界,同时还要根据不同课堂的性质及时引导学生的表达内容。
要明晰的是,课堂上“发弹幕”的本质,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交流和表达,而非为了在形式层面“博眼球”。

新华社记者 夏天 摄
事实上,当教师放下“传统课堂的严肃感”,主动走进学生的表达语境,将“弹幕”转化为课堂语言,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形式的变化,还有被“平等看到”的温暖。
不过,即便如此依旧要强调,教育创新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即便这种小而美的探索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效,公众其实也乐于见到更多类似的探索。
毕竟,相比于结果而言,这种探索本身其实就传递出了一种积极的信号: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有改变既有教学模式的意愿,并且有所行动。而这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思路,远比形式本身更有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