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上海,遍及街头巷尾,深入城市肌理,温暖生活。然而它作为舶来品经历了怎样全球传播的过程?每天又有多少故事在上海的咖啡馆上演?
澎湃新闻获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原创特展“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于10月30日对外展出,重点讲述了咖啡在上海的百年发展史,包括鲁迅、张爱玲等与咖啡的渊源等,这一展览配合着上历博庭院广场“第五届广场咖啡嘉年华”的举办,也让展厅内外满溢咖啡的醇香。

民国时期皇家道尔顿陶瓷咖啡饮具

“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将通过181件与咖啡相关的国内外展品,带领观众回溯咖啡的全球传播史,聚焦咖啡与上海城市记忆的联结、与本地生活的相融相生。据此次展览内容策划、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城市史研究部孙晓芝介绍,“在上海,咖啡最初以‘咳嗽药水’的姿态现身,并出现在文人笔下,渐渐融入市井生活,塑造了都市生活的节奏与情感。”

“第五届广场咖啡嘉年华”
全球咖啡馆文化掠影
咖啡树原产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地区,后传到今天的也门一带,饮用咖啡的习惯逐渐风靡伊斯兰国家。从16世纪开始,咖啡经过土耳其传入欧洲,又随着航行者探索的脚步传播到美洲与亚洲,在全球多地生根发芽。随着咖啡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咖啡馆的出现成为社会活动和市民生活的重要空间,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咖啡馆。
孙晓芝在导览中介绍,展览遴选了历史上的奥斯曼伊斯坦布尔、法国巴黎、中国上海和新加坡等四个地区作为剖面呈现咖啡在传播过程中生发于不同区域的咖啡馆文化。

展览现场
1554年,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馆在伊斯坦布尔诞生。很快,咖啡馆遍布伊斯坦布尔的街区,享用咖啡不再受到限制。奥斯曼时期的咖啡馆不仅消费低廉,还提供了多种文化活动,比如说书、皮影戏。因此咖啡馆也充当了开启民智的文化教育场所。

展览现场 咖啡研磨机(近代)
1675年巴黎首家咖啡馆普罗可布诞生。在这里,卢梭、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交流讨论,成就了一道文化沙龙风景。巴黎的咖啡馆俨然成为文艺的发散地,思想家、作家、艺术家们在此聚集,他们在咖啡馆构思、创作文艺作品,同时咖啡馆也频频进入他们的笔下,成为他们写作与入画的重要题材。

巴黎的咖啡馆俨然成为文艺的发散地
巴尔扎克靠咖啡的支撑完成了巨作《人间喜剧》。“几乎每天,他不是去伏尔泰咖啡馆,便是去法兰西剧院附近的密涅瓦咖啡馆与他的伙伴们相聚。”

萨特和波伏娃曾在法国花神咖啡馆
萨特和波伏娃曾在法国花神咖啡馆里度过了四年的时光。“萨特曾说,你们可能觉得很奇怪,但我们已经把花神咖啡馆当成我们的家了。”
画作《喝咖啡的女人》、《拿着咖啡壶的女人》等成为世界名作,被全球知名博物馆收藏。
在上海,鲁迅、田汉、程蝶衣、张爱玲等人也爱咖啡,咖啡馆不仅是左联的重要筹备地,鲁迅还是咖啡馆中的“文学导师”;词人陈蝶衣将编辑室迁入大中华咖啡馆;张爱玲常光顾“凯司令”。

洋咖啡制作艺术街头涂鸦
新加坡的咖啡文化则呈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由海南华人移民群体经营的咖啡店沿袭茶馆习惯称客人为“茶客”,新加坡人称咖啡为“Kopi”,融合多地方言发音。咖啡的制作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性。
从“咳嗽药水”到遍布城市肌理
对上海咖啡文化的勾勒是展览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展览讲述了咖啡在上海的百年发展史。
咖啡文化很早就在上海生了根。上海开埠次年,咖啡即进入市场,需拍卖购得。

展览现场 19世纪邬达克家族遗存铜壶

民国上海“Zee Sung”制西式特大号银咖啡壶、茶壶
“开埠前,中国本土最早对咖啡的记载中称咖啡为‘黑酒’。1853年,英租界花园弄(今南京东路)的老德记药房出售咖啡。而喝过咖啡的上海人往往难以接受咖啡的苦味,将其称为‘咳嗽药水’。”孙晓芝说。
作为舶来品,咖啡迅速成为沪上都市时尚,与传统生活习惯碰撞出上海独特的摩登风情。晚清画报、商业广告、漫画、文学作品、街头巷尾都出现咖啡的身影。

近代静安咖啡馆广告
中国的咖啡店,最初是为19世纪中期那些满怀乡愁的水手而设,大都由外国人经营。上海开埠之初的咖啡馆出现于外国人在沪开设的旅馆,咖啡只是作为吃西餐后的饮料。繁荣的都市文化造就了象征现代生活方式的咖啡馆的涌现。电影院亦多设“附属咖啡室”,供早到观众歇息、解闷。散场后,人们常前往咖啡馆,享受冷气与音乐。

CPC 咖啡罐头
1935年,张宝存在上海创立首家华人咖啡行“德胜”,商标“C.P.C.”,而后成为几代上海人记忆中的“上海咖啡馆”,作家任溶溶自称咖啡迷,曾记每日上班前至“上咖”饮咖。

上海牌咖啡罐头
20世纪80年代速溶咖啡进入中国市场,人们品尝咖啡,也有着对新鲜生活的渴望。如今的咖啡萃取方式更加多样,风味也更加多元,它不仅是一杯饮料,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深度融入上海的城市肌理,为上海这座全球城市注入无限活力。
鲁迅、张爱玲等人也爱咖啡
就像巴黎的咖啡馆曾是法国乃至欧洲文艺的发散地,作为上海咖啡文化的一个剖面,上海的咖啡馆与文化人士也紧密相连,成为汇聚智慧与想象的熔炉。展览中也呈现了上海一众文化名人的咖啡情结。

展览现场
比如犹太人所开“公啡”咖啡馆,是左联重要筹备地。鲁迅、冯雪峰、夏衍等曾在此讨论纲领。鲁迅虽有名言“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实则常饮咖啡。其日记多次记载与友人在多家店“饮加非(加菲)”。鲁迅亦是咖啡馆中的文学导师。1934年,萧军、萧红抵沪后,鲁迅在内山书店初见,随即带至咖啡馆长谈其小说稿《八月的乡村》《生死场》。1933年,鲁迅通过便条约茅盾于“白俄咖啡馆”会晤神秘来客。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著
20世纪40年代,词人陈蝶衣主持上海大中华咖啡馆,女侍、乐队、餐饮筹备皆亲力亲为。沪上名歌手于此献艺,陈因此获“歌女大班”称号。陈蝶衣时任《春秋》《海报》主编,还将编辑室迁入大中华咖啡馆。因座上客多为文艺界人士,特辟专栏“咖啡座谈”。

《万象》创刊号 1941年 责任人 陈蝶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凯司令以价廉物美的饮料西点闻名,尤以栗子蛋糕闻名。彼时张爱玲常光顾,她在《色戒》中提及该店,在《半生缘》里提到“凯司令栗子粉蛋糕”,在《双声》中详记与友人在咖啡馆点奶油蛋糕配额外奶油、热巧克力加双份奶油的场景。也因她的文字,海派西点广为人知。
“鲁迅、田汉、程蝶衣、张爱玲等众多名人与咖啡馆的故事,映照了时代的社会风貌与精神状态。”孙晓芝说。

“第五届广场咖啡嘉年华”
走出展厅,上历博庭院广场,已经持续举办了五届的“广场咖啡嘉年华”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吸引了中外观众、游客和本地市民驻足,咖啡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也从小资情调走向市井的烟火。
据馆方介绍,上历博还和Nespresso、曹鹏公益基金会合作公益项目,以回收咖啡渣为原料制作环保长椅,并在椅背部分用自闭症儿童画作点缀,旨在推广环保理念的同时让孩子们用画笔与这座城市、这个世界对话。目前,公益长椅已亮相永源路,并将在未来陆续出现在上海各区,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一抹亮色。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
展览地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西楼一楼
展览时间:10月30日——2026年3月1日
“第五届广场咖啡嘉年华”持续至11月2日
展览无需预约,免费参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