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最新披露的三季报业绩迎来强劲爆发。Wind数据显示,剔除尚未披露业绩的、,今年前三季度申万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达4392亿元,归母净利润合计达398亿元,同比上年可比口径分别增长近14%和约53%。10月28日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强调,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明确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相关表述将中国芯片产业成长空间强力推升到了“决定性突破”的新高度。千亿规模ETF大厂——华宝基金旗下全市场首只聚焦“港股芯片”产业链的港股信息技术ETF(159131)今日(11月13日)澎湃上市,该基金为全市场首只跟踪中证港股通信息技术综合指数(简称“港股通信息C”)的ETF,其标的指数由属于信息技术产业的42只港股硬科技公司构成成份股组合,将为投资者参与把握港股“中国硬科技资产”投资机遇提供又一创新ETF工具。据2025年基金季报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华宝基金旗下所有ETF(含货币型)利润合计168.95亿元,其中股票ETF利润合计高达162.61亿元。
特色标的指数:港股“硬”科技之选
就要闪耀(9131)!聚焦港股芯片产业链。目前,以芯片产业为龙头的尖端硬科技领域,已成为大国角逐的核心战场。港股信息技术ETF(159131)跟踪的标的指数为中证港股通信息技术综合指数(930967.CSI,简称“港股通信息C”),该指数选取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中一级行业“信息技术”的相关成份股。按细分行业来看,该指数成份股由“70%硬件+30%软件”构成,重仓港股“半导体+电子+计算机软件”。该指数成份股构成主要涉及上游算力、下游应用,其特点是在硬件环节布局较多。相较一般港股科技类指数,港股通剔除了市值较大的互联网企业,使得该指数的锐度更强,更易捕捉港股AI硬科技行情。
截至2025年10月末,港股通信息C指数成份股涵盖42只港股硬科技公司,其中国产芯片龙头——中芯国际权重占比达20.27%,小米集团权重占比9.11%,华虹半导体权重占比5.64%;该指数前五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0.03%,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70.71%,其龙头股权重集中度高,更加契合科技产业龙头效应客观规律,适合捕捉龙头公司长期增长机遇。该指数的编制规则设置单个成份股权重上限为15%,伴随个股市值波动权重占比会相应变化,可能会出现超过15%的情形。该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届时单个成份股权重上限一般会平衡至15%。
硬科技力量:超额收益显著
在10月15日举行的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新凯来、、、上海微电子、电子、等众多中国硬科技龙头企业集中发布年度新品近2000件,彰显了芯片核心技术领域国产替代的突破性进展,“中国芯”产业链正用实力诠释着国产化进阶的坚定步伐。在此前召开的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在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还将增加更多的投入,同时预测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到2032年将提升10倍,这亦为中国芯片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需求侧支撑。
近年来,以芯片技术为龙头的国内硬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亦有力支撑了港股通信息C指数的市场表现。2022.12.30至2025.10.31期间,港股通信息C指数累计涨幅达89.60%,显著超越恒生科技、港股通互联网、港股通科技等港股科技类指数同期43.84%、30.28%、51.66%的涨幅表现;港股通信息C指数同期内最大回撤为-36.31%,亦优于恒生科技、港股通互联网、港股通科技等指数同期-37.55%、-48.49%、-45.48%的最大回撤。
今年前10个月,港交所IPO融资总额已达2155亿港元,位居全球第一,国内科创公司成为港股融资的主力。近期,来自欧美、中东和新兴市场的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港股科创企业的新股发行,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与信心。外资回流背后,更是全球资产配置逻辑正发生深刻转变。截至10月31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累计已超1.26万亿港元,亦彰显国内资金配置港股的需求持续增长。未来,港股有望持续迎来更多中国优质硬科技公司上市,借道指数投资更易把握港股IPO优势的beta。截至2025年10月31日,港股通信息C指数市盈率为40.75倍,处于近3年的48.08%分位点,大幅低于创业板指、纳斯达克等全球主要科技指数。在该指数成份股中,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AH股硬科技公司,其H股估值均显著低于A股。借道港股信息技术ETF,投资者更易捕捉AH估值差的潜在成长空间。
华宝基金:ETF前三季盈利超168亿元
近年来,华宝基金秉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聚焦以高质量综合金融服务推动科技创新高水平发展,以高效能科技金融支持产业迭代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建设,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资产配置基金工具选择。
据沪深证券交易所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10月31日,华宝基金旗下权益类ETF资产管理规模已达1314.94亿元,位居行业前十;在目前42只规模超百亿元的A股/港股行业主题ETF中,华宝基金独占5只,分别为券商ETF、医疗ETF、银行ETF、港股互联网ETF、金融科技ETF,这5只ETF最新规模合计达1062.90亿元,华宝基金因此也成为目前拥有百亿规模A股/港股行业主题ETF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之一。
华宝基金通过围绕高科技战略新兴产业方向持续投入和精心布局,目前已形成了覆盖算力、大模型、应用的AI产业链ETF矩阵,其主力产品包括聚焦海外算力主题的全市场首只创业板人工智能ETF,覆盖国产算力主题的科创人工智能ETF、大数据产业ETF、智能制造ETF、信创ETF基金等,主投大模型主题的港股互联网ETF、覆盖AI应用的电子ETF、金融科技ETF、通用航空ETF华宝等产品。港股信息技术ETF(159131)上市后将支持“T+0”日内回转交易,为华宝基金AI产业链ETF矩阵增加关键一环。在长期投资价值突出的医药生物领域,华宝基金也先后重点布局了全市场唯一“药ETF”、全市场首只跟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的港股通创新药ETF等独具特色的产品。
围绕长线资金配置的战略需求,华宝基金近年来重点打造的“高股息ETF家族”也已颇具规模。目前,华宝基金旗下既拥有全市场规模最大的银行ETF,也已成功布局港股通红利ETF、800红利低波ETF、标普红利ETF、300现金流ETF、A500红利低波ETF等系列ETF产品。
在宽基ETF领域,华宝基金已先后布局了“A50ETF华宝”、“中证A100ETF基金”、“中证A500ETF华宝”、双创龙头ETF、“深证100ETF华宝”、全市场唯一香港大盘30ETF等主流宽基指数ETF及“创业板综增强ETF华宝”,成为公募基金公司中少数已集齐“中证A系列”宽基ETF三剑客的稀缺“3A”选手。在周期性ETF赛道中,华宝基金旗下的化工ETF、有色龙头ETF、全市场唯一农牧渔ETF等也颇具特色。
特别提醒:近期市场波动可能较大,短期涨跌幅不预示未来表现。请投资者务必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理性投资,高度注意仓位和风险管理。
注:“全市场首只”是指首只跟踪中证港股通信息技术综合指数的ETF、首只跟踪的ETF、首只跟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的ETF。“全市场唯一”指唯一跟踪中证制药指数的ETF、唯一跟踪恒生中国(香港上市)30指数的ETF、唯一跟踪中证全指农牧渔指数的ETF。
数据来源:沪深证券交易所、港交所等
风险提示:港股信息技术ETF被动跟踪中证港股通信息技术综合指数,该指数基日为2014.11.14,发布于2017.6.23, 该指数近5个完整年度的涨跌幅分别为:2020年,45.54%;2021年,-9.54%;2022年,-34.47%;2023年,-0.25%;2024年,21.58%。指数成份股构成根据该指数编制规则适时调整,其回测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
基金管理人对港股信息技术ETF、香港大盘30ETF、港股互联网ETF、双创龙头ETF、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宝、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宝、创业板综增强ETF华宝、港股通创新药ETF的风险等级评定均为R4-中高风险,适合积极型(C4)及以上的投资者。基金管理人对医疗ETF、券商ETF、金融科技ETF、智能制造ETF、信创ETF基金、大数据产业ETF、电子ETF、通用航空ETF华宝、银行ETF、港股通红利ETF、800红利低波ETF、标普红利ETF、300现金流ETF、A500红利低波ETF、A50ETF华宝、中证A100ETF基金、中证A500ETF华宝、深证100ETF华宝、化工ETF、有色龙头ETF、农牧渔ETF、药ETF评估的风险等级均为R3-中风险,适宜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
以上基金由华宝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销售机构(包括基金管理人直销机构和其他销售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以上基金进行风险评价,投资者应及时关注销售机构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并以其匹配结果为准,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销售机构所出具的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不得低于基金管理人作出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基金产品并自行承担风险。中国证监会对以上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以上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以上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