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晚,随着全运会主火炬的缓缓熄灭,粤港澳全运会圆满收官。
各个项目的赛场,见证了运动健儿的精彩表演。竞赛场上,上海代表团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在上海队拿下赛事最后一枚金牌——女子水球金牌后,本届全运会的奖牌争夺尘埃落定。竞体项目运动成绩方面,上海代表团继续保持了第一集团的位置,取得27金25银31铜。
群体项目方面,比赛类获得9金11银13铜,展演类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

张东霜
老将新人全力出击
全运会赛场,不缺坚守的老将,比如七届全运会元老张东霜。
2001年,她就参加过帆船OP级别的比赛,这次全运会勇夺帆船女子爱尔卡6级冠军,不仅实现了在该项目的蝉联,更让上海队在这个级别上的国内领先地位得以延续。
而在水球赛场,46岁的余利君是名副其实的“定海神针”,第八次踏上全运征程,他带领上海男子水球队闯入决赛,虽惜败广东队夺得亚军,但这枚银牌丝毫不减其传奇色彩。开幕式上,他也作为上海队的旗手出场。
教练席上,同样能看到坚守的身影——81岁的徐根宝是本届全运会年龄最大的教练之一,发着低烧,他仍带病坚持指挥男足U20队。田径赛场,也有年过七旬依旧长年奋战在一线的教练孙海平。
长期坚守科学训练体系和代际传承,展现了上海体育人的拼搏精神与传承力量,输赢之外,比奖牌更珍贵的是体育精神。

徐卓一
在老一辈全力奉献的同时,新生代的不断突破也令人眼前一亮——男子110米栏运动员徐卓一以13秒12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得金牌,帮助上海队实现了男子110米栏全运会九连冠的荣耀。
年仅17岁的马术运动员徐墨菲参加了马术舞步、障碍、三项所有项目,她在夺得盛装舞步团体冠军后说,“正是因为年轻,我不想浪费我的青春,我想尽力去做好所有事情,完成所有的梦想。”
本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在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设有小年龄段的项目上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女足U16、女足U18、体操男子青年组团体都获得了金牌,游泳运动员郑英昊获得男子50米蛙金牌、男子100米蛙银牌。
这些“未来之星”的出色发挥,充分显示了上海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潜力。

樊振东
继续向更高峰攀登
多年的体育征程中,许多上海运动员都在国际顶尖赛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来到国内赛场,这些顶尖选手的表现,也成了赛场的标杆。
本届全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冠军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跳水运动员陈芋汐、游泳运动员覃海洋、拳击运动员吴愉,东京奥运会冠军赛艇运动员张灵和陈云霞、射击运动员姜冉馨,均顺利获得金牌。
他们用坚守和自律,诠释着“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真谛,也为年轻运动员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但即使是奥运冠军,夺冠过程也并不容易。
乒乓球名将樊振东在男单项目夺金后坦言,这个周期遇到了太多困难、几近崩溃,但在国家和上海地方的共同帮助下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赛艇运动员张灵和陈云霞则在巴黎奥运会周期经历了伤病和状态下滑的困扰,但经过换项后的全力磨合,两人重回世界顶级水平。

陈芋汐(右二)
而姜冉馨在与上海队队友联手摘得全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团体桂冠后,又在11月举行的射击世界锦标赛中与国家队队友默契配合,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勇夺女子10米气手枪团体冠军。
根据城市特点与客观条件,上海体育坚持走精兵之路,以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模式,帮助老将延续高水平竞技状态,同时不断向国家队输送优秀人才,才得以让更多上海健儿站上更高的领奖台,续写了“冠军摇篮”的传奇。
而在获得成绩的同时,上海体育还将认真总结经验,坚持科学统筹,提升管理水平,做好不同年龄段的梯队培养工作,备战2026年名古屋亚运会、2026年米兰冬奥会、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力争再创佳绩、实现超越。

赵一程
创造更多体育活力
近年来,上海都市型竞技体育非常重视市场化程度高、更受都市市民群众喜爱的项目拓展。本届全运会上,上海代表团就在马术、高尔夫球、攀岩、拳击、三人篮球等项目均有金牌入账,展示了城市特色项目在上海的巨大发展潜力。
男子攀岩赛场,16岁的赵一程击败众多名将夺得金牌,用实力在全运会赛场上掀起了一场“青春风暴”。勇夺马术盛装舞步团体冠军的四位运动员,平均年龄只有20.25岁,是第一批出国训练的年轻骑手。
为了打造更具活力的体育培养体系,上海积极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了市队区办、市校联办、市企合办、协会共办等办队模式。
目前,市体育局及直属单位与7家高校、5家协会、2家区体育局、5家企业或俱乐部签订了19支联办优秀运动队或联办优秀青年运动队,涉及33个项目。本届全运会,联办优秀运动队培养的282名运动员代表上海参赛,占参赛总数的32%。从成绩上看,联办优秀运动队如上海市足球协会等单位获得7枚金牌、4枚银牌、8枚铜牌。

上海高尔夫男队
作为上海竞技体育多元化办训的标杆,高尔夫项目也表现出色,男队夺得团体冠军、男子个人银牌、铜牌,女队获得团体银牌。此外,由上海久事与上海横沙誉民队联袂组建的上海三人男篮队伍勇夺金牌。
据悉,上海奥全运备战坚持“两条腿”走路,形成了更加多元、更加开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改革符合方向、成绩符合预期,各方资源得到了充分整合。
下个阶段,上海体育一方面将把前期联办优秀运动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其他项目上落地生花;另一方面,也计划继续创新发展模式,整合体育系统组织管理和综合保障资源,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灵活性,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联办项目推行联合办训。
结束了粤港澳全运会周期,上海体育的前行脚步仍在继续,未来更多的大赛舞台上,上海健儿还将创造更多的精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