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麦苗青青、生机勃勃。在山东滨州、东营等地的滨海平原上,昔日“种啥啥不长”的盐碱荒地,正悄然变成稳产高产的“米粮仓”。这一切,得益于山东近年来以“水”破题,通过水利建设、科技赋能与制度改革,探索出一条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新路。
山东盐碱地面积达890多万亩,过去因土壤含盐量高、肥力低,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如今,当地通过“以水治碱、科技攻碱、改革破碱”的系统治理,不仅让荒地焕发新生,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垦利区盐碱地改良后
水利筑基
地处滨州市沾化区东北部的八一干沟衬砌平整,蜿蜒盘亘在渤海湾畔的田畴间。
“过去这片土地泛着一层白花花的盐碱,种啥啥不长,百姓们都犯愁。”忆起往昔老百姓种田难、收成难的窘境,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老水利工作人员初泽星至今仍记忆犹新。
盐碱,曾是束缚这片土地的“紧箍咒”。地处黄河下游,受海水倒灌及河流冲击等因素影响,沾化区长期面临土地盐碱化的严峻挑战,全区75.34万亩耕地中,盐碱地占比高达70.33%,地下水多为咸水或微咸水,除应急抗旱外无法用于农田灌溉。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垦利区,更是饱受盐碱“荒漠”之苦,全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占比高达80%。“滨海地区地下水和海水贯通,土壤含盐量居高不下,虽然通过‘洗盐淋盐’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含盐量,但第二年海水倒灌又会重复盐分积累过程,因此治理难度比较大。”东营市垦利区水利局副局长边永平的一席话,道出了滨海盐碱地治理的艰辛与不易。
治水是攻破“碱关”的首要之急。“盐碱地治理的核心是‘灌排配套,盐随水走’,各种排盐压碱措施都离不开淡水资源支撑。”山东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处长赵琳说。治碱,必先治水。山东坚持系统谋划、着眼长远,指导滨州、东营等地以水治碱、以水提质,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盐碱地治理用水保障,为盐碱“荒漠”源源不断输送滋养“血液”。
一手抓开源,建强水网“主动脉”,做大盐碱地“蓄水盆”。“我们创新实施‘引、蓄、调、节、排’五水协同治理体系,以水资源保障为核心,构建起多源互补、高效利用的水资源支撑格局,为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滨州市沾化区城乡水务局副局长付悦贵说。
东营市垦利区同样深谙以水破碱之道,构建完善“引、蓄、灌、供、节、防、排”七位一体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全区灌区干支渠衬砌率达75.6%,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399,盐碱地分布碎片化、灌溉低效化难题迎刃而解,灌溉周期由45天缩短至35天,效率提升22%。
智慧治碱
昔日“种啥啥不长”的重度盐碱地,如今冬小麦长势正好。在东营市垦利区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园,通过技术改良,土壤含盐量已从16‰大幅降至3‰以下,玉米亩产达到600公斤,赶上普通良田水平。
这背后,是“智慧水管家”在发力。在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数字孪生平台如同“大脑中枢”,实时监测水情、预测用水需求,彻底改变了过去靠经验灌溉的模式。
东营垦利区也广泛应用“智慧节水”,布设数百处感知设施,灌溉从“凭经验要水”变为“凭数据供水”,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目前,山东已有4处灌区入选全国数字孪生试点,供水效率提升超10%,年节水超2800万立方米。
改革活水
治理盐碱地耗水量大,而黄河水指标有限,怎么办?山东以改革破题,通过用水权激励和引入社会资本,让“不毛之地”焕发生机。
垦利区创新实施用水权双倍保障政策,试点区一亩地可享受双倍用水指标,在不影响原有用水的前提下,为改良提供了充足的“水动力”。近三年,该区争取专项用水指标4530万立方米,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至33.2万吨。
改革不止于“放水”。垦利区还出台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已有企业投入1100万元,流转3200余亩中重度盐碱地进行治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新格局。
“以前一亩地流转价只有两三百元,现在能到760元以上。”垦利区水利局副局长边永平算了一笔账:仅3200亩地的租金年增值就超过150万元。随着土壤改良,这片昔日的“碱疙瘩”已能规模化种植小麦,成为黄河下游盐碱治理的典范。
从“农田荒漠”到“齐鲁粮仓”,山东盐碱地的绿色蝶变,不仅是土地的再生,更是水资源治理、科技创新与制度改革的生动实践。未来,山东将继续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和智慧灌溉,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