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辽宁省博物馆开展了中秋节花灯制作活动。
一些非东北地区的,尤其是南方的观众,初次来到辽宁省博物馆(以下简称 " 辽博 "),大多会被深深震撼。
" 以前只觉得我们南京、苏杭的博物馆很厉害,北方也只听过陕西、河南、北京的博物馆的大名,说到辽博,下意识以为只有一些少数民族及其古代政权的东西。" 国庆假期结束,复盘旅游感受的江苏游客徐子淇说," 看完以后,我觉得辽博的丰富,是可以和国博‘掰手腕’的程度。规划了一上午,完全逛不完。"
国庆中秋假期,观众在辽宁省博物馆参观 " 堂堂溪水汇海洋 " 张书旂绘画作品展。
8 月以来,辽博的一场重磅主题展更是吸引了大量关注。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以 " 山海共融和合共生 " 为主题,设置 8 个单元,展出 600 余件文物藏品。
辽博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亮点与独特之处?辽博的过去历史与未来使命又是怎样的?近日,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两次探访辽宁省博物馆,专访了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
新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在当时有哪些创举?
王筱雯: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之时,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高级干部已经在考虑和谋划战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物工作。在时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的领导下,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负责抢救、搜集和保护战争中发现的重要文物。
馆藏文物:鸭形玻璃注本文图片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1948 年 11 月沈阳解放之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东北博物馆,于 1949 年 7 月 7 日对外开放,从而揭开了新中国文博事业发展的序幕。
东北博物馆有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多项创举:说明员制度、文物清理工作的办法和经验、古画临摹、流动展览、考古发掘、伟大祖国古代艺术特展、文物博物馆干部训练班,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们今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人们常常把东三省一起提,认为东三省的历史、文化、习俗较为相似。辽博所展示的内容与黑、吉两省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王筱雯:辽宁这片土地,作为连接中原农耕文明、欧亚大陆草原游牧文明与东北渔猎文明的交汇枢纽,古代辽宁的历史文化从来就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始终与周边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历了北方多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从相遇、相融到共生的壮阔历程。
东北三省虽地缘相邻,文化习俗相似,但辽宁的地域文化有其独特性。比如,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凸显辽宁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地位;三燕文化对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包括北方乃至域外各民族交往、碰撞、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另外,辽博藏有宋元书画、缂丝刺绣等古代艺术珍品,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这也是辽博馆藏的重要特色。
辽博现有馆藏文物近 12 万件,其中书画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体系完整、品质精良、精品荟萃。馆内有世界上最早的楷书墨迹《东晋佚名曹娥诔辞》、" 草圣 " 张旭《古诗四帖》、宋徽宗传世草书孤本《千字文》、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宋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五代时期中国南派山水画鼻祖董源的传世代表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宋徽宗《瑞鹤图》等,皆为稀世之珍。
博物馆馆长从图书馆来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你曾经担任辽宁省图书馆馆长,这里也是国家首批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在图书馆的工作和在博物馆的工作会有联系吗?
王筱雯:图书馆和博物馆有很多相通之处,如都承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职责,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职责,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责等。我到博物馆担任馆长后,也在积极推动两馆之间的合作,如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加强古籍文献的展示和利用,合作开发数字藏品、文创产品等。
馆藏文物:铜鎏金木芯马镫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辽博是如何做好文物的活化利用的?
王筱雯:近年来,辽博高度重视文物活化利用,一是抓住 " 深耕传统文化内涵 " 和 " 满足观众多元需求 " 两大核心要素,深挖馆藏文化资源,提炼文物元素符号,将文化附加值与设计美感注入辽博文创品牌,推出簪花仕女鲜花饰品系列、丝绣手绘系列、齐白石系列、非遗系列等,形成良好文创业态。
二是推动文物与科技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文物的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化传播,打造 " 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 等。
三是加强跨界融合,如与辽宁歌舞团合作,选取文物,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出情境剧《国宝辽宁》,通过舞蹈、器乐、情景表演等多元艺术形式,让文物从展柜 " 跃 " 上舞台。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外地游客和辽宁本地游客是否会有一些不同的关注重点和参观感受?
王筱雯:外地游客往往更关注辽宁地域文化展览和书画展览,如 " 古代辽宁 " 通史展、红山文化、辽金文化等专题展,以及近年来举办的 " 又见大唐 "" 唐宋八大家 "" 和合中国 " 等书画主题展览,并注重服务的便利性。而辽宁本地游客除了参观展览外,还会关注并参与辽博举办的特色活动,注重与博物馆之间的互动。
培养青少年观众的 " 历史认同感 " 和 " 现实归属感 "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的策展缘起是怎样的?
王筱雯:本次展览的策划不是简单的 " 领任务 ",而是立足辽宁自身历史底蕴和现实需求的主动作为,是我们挖掘本土历史资源、践行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成果。
馆藏文物: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
辽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区域,辽西走廊作为农耕、游牧与渔猎文化的交融地带,自古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舞台。从查海遗址的石堆龙到红山文化玉器,从北燕的鸭形玻璃注到沈阳故宫的大政殿与十王亭,这些历史遗存本身就是 " 多元一体 " 的生动注脚。
当我们梳理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时,发现辽宁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史前时期辽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明呼应,清代从辽阳到沈阳的战略重心内聚,抗战时期各族儿女共赴国难的抗争历程,这些都需要一个平台来集中呈现。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这是辽博时代跨度最大的特展,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下,如何保证用有限的体量做到完整清晰的叙事?
王筱雯:要在大跨度下实现 " 小体量大容量 " 的清晰叙事,一是以 " 共同体 " 为主线让详略取舍有 " 纲 " 可循。每个单元、组都聚焦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本质,着重突出多元一体格局演进、形成和发展;对于单一民族的局部发展细节,则适当简化。这让展览叙事既有时间纵深感,又不会冲淡核心主题。
二是以 " 标杆文物 " 为叙事支点,保持叙事的清晰性。比如,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诠释民族文化融合与丝路交融价值,用抗联遗物与支前物品组合详述各族共赴国难的历程。而对于同类属性、辅助说明的文物,则采用 " 群像式 " 陈列或简要标注。
三是针对部分因体量限制无法详细展开的内容,我们通过现代技术实现 " 空间折叠 ",如辽东马市、辽西走廊、共和国工业成就等,通过多媒体和数字化展示手段弥补文物陈列的空间局限。这样既保证了现场展览的简洁清晰,又满足了不同观众的深度认知需求。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民族文物研究和利用应该如何更深入地发展?
王筱雯:首先,研究维度上强化 " 交融性 " 挖掘。以往民族文物研究常聚焦某一民族的器物、纹样、技艺等 " 专属符号 ",未来应更注重挖掘文物背后的 " 互动基因 ",系统梳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文物的关联。
其次,利用路径上推动 " 叙事性 " 转化。避免将民族文物作为孤立的 " 文化标本 " 进行陈列,而是以 " 交融叙事 " 为核心构建传播载体,通过 " 文物对话 " 呈现历史场景,这比单一展品更具感染力。
最后,价值传播上实现 " 当代性 " 衔接。民族文物的研究利用不能止步于历史阐释,更要与当代共同体建设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可通过 " 文物 + 教育 " 模式,将民族文物融入中小学思政课、高校民族理论课程,设计研学活动让青少年亲手触摸、解读文物,培养其共同体意识的 " 历史认同感 " 和 " 现实归属感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