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里程碑时刻——单月渗透率达到58.37%,创下历史新高。
当渗透率超过一半时,就意味着销量很难翻倍。对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投资者来说,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的阶段即将过去,国产汽车零部件厂商从早期的“蓝海开拓”似乎迈入了“红海竞争”阶段。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赛道正站在“机遇与挑战的十字路口”。为厘清行业迷思、把脉投资方向,一场以“拆解产业痛点、捕捉投资机遇”为主题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投资策略会于11月9日在上海浦东举办。
本次会议汇聚一线主机厂产投、中电投、中金资本、吉利厚同资本、联新资本、杉杉创投等十余家一线机构代表,围绕行业现状、投资逻辑与未来布局展开深度探讨。
红利消退与痛点凸显,赛道进入深水区
“这两年,出手更难了。”某头部主机厂投资负责人王强(化名)感叹。
在王强看来,经过3-4年的市场筛选,头部Tier1-Tier2企业已被充分覆盖,剩余中小企业(Tier3-Tier5)虽有一定规模,但专业性强、投资难度大,“新兴、大体量、高增速”的优质标的愈发稀缺。
一方面,伴随新能源大潮,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导致市场饱和与同质化竞争加剧。
“碳化硅是个典型例子,由于高端制程半导体装备受限,碳化硅器件这类低端制程的功率半导体成为地方政府青睐的'香饽饽',出现了产能过剩。”王强认为。
另一方面,投资人们也从零星机会式投资向深度覆盖全供应链迭代,从Tier1延伸至Tier3甚至到Tier5,这种投资人之间的“内卷”,造成了可出手的投资机会减少。
“从Tier3往下,过去在Tier1和Tier2的投资模式不好用了。”王强指出,“Tier3以下往往涉及到材料、化工等领域的知识,和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圈有较大差异,而且主机厂及其紧密绑定的Tier1有时也没法直接验证。”
各显神通,投资人多维探索破局
在此背景下,投资人纷纷寻找差异化的破解之路。
出海作为国内市场饱和后的重要选择,将中国成熟的供应链模式复制至海外,成为挖掘新增量的关键路径,本质是寻找国内优质标的的“次优解”。
与主机厂开展战略配套投资,则被视为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稳妥选择,能借助主机厂资源实现项目价值验证与协同发展。
“跨界”对于打法相对灵活的机构来说则是不难做出的选择,布局汽车产业延伸领域,包括机器人、AI、储能等热门赛道,既贴合资本市场热点,也能突破零部件行业本身的增长瓶颈。
当然,也有机构试图继续挖掘“认知差”。混动/增程长期被市场认为是“过渡性”技术,但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其应用场景。在近期的小鹏X9鲲鹏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上,何小鹏提到,澳大利亚的珀斯,这座“世界最孤独城市”到最近城市有1300公里无人区,纯电车根本不敢上路。而混动变速箱、专用发电机等核心部件,因此前与燃油车技术重叠未受足够关注,如今成为国产替代的潜在突破口,具备燃油车技术积累的本土企业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也有投资机构指出,国产替代的部分细分领域中,还存在阶段性机会。这个逻辑是:国产替代正从非核心部件向核心领域逐步推进,车厂优先替换安全要求较低的部件,再向刹车、转向、减震等关键底盘部件延伸。而这些领域,普遍验证周期较长,国产厂商进入较晚。
方法论:从零散到系统,坚守周期与壁垒逻辑
在多年的投资实践中,王强也总结了一套投资方法论。
首先是系统拆解,建立全局认知。通过拆解汽车核心系统(电驱、电池、电芯等),逆向梳理供应链层级(T1-T4),结合产业成熟度、增速、国产替代率等维度对标的进行评级,锁定一级供应商重点布局,这一方法已在消费电子与汽车行业投资中得到实战验证。
第二是聚焦技术与规模壁垒。在标的筛选中,技术壁垒、市场空间与增长速度是核心评估维度。尤其关注具备高端制造工艺、人才储备的企业,如发动机控制、双质量飞轮等技术门槛较高的领域,稀缺性往往意味着更高投资价值。
第三是把握周期节奏和时间窗口。行业投资窗口期多集中在爆发期的两年内,消费电子2018-2020年的主投阶段印证了这一规律。汽车零部件行业同样如此,规模越大的赛道周期性特征越明显,冷却期往往是布局优质标的的关键时机。
“长坡厚雪”与“红海厮杀”的辩证考量
在圆桌环节,参会嘉宾围绕赛道长期价值展开热议,形成共识:当前零部件赛道呈现“整体红海、局部蓝海”的格局,需以精准标准筛选高价值领域。
技术壁垒、市场空间、竞争格局是三大关键判断维度。
技术壁垒形成了“难替代、高附加值”的环节,如在CDC电磁阀领域,国内仅有两家企业具备量产能力。
市场空间方面则需贴合产业趋势,自动驾驶催生了车内舒适度需求,带来减震零部件机会,混动技术迭代带来的核心部件增量也值得关注。
竞争格局除了市场化的竞争,也伴随着国内主机厂生态的演变。在汽车玻璃、轮胎等传统赛道,一些与新兴主机厂深度绑定的供应商也具备投资价值。
从“技术先进”到“商业成功”的落地逻辑
针对“实验室技术”向“生产线量产”的转化难题,嘉宾们分享了实战筛选经验,“商业化能力”优先于“技术先进性”是普遍共识。
技术再先进若无法解决量产“鸿沟”、成本过高等问题,终将陷入商业化失败。
这就要求汽车零部件的创业者,不能仅仅是科学家或发明家,而是真正的企业家。对于企业家核心特质,考量的重要性,依次是工程化落地效率、成本控制水平、车企资源对接能力,最后才是0-1研发能力。
在风险控制方面,需警惕“单一技术依赖”“客户结构单一”的项目,优先选择具备跨赛道能力(如同时涉足新能源车与储能)、多元化客户布局的企业。
同时,企业家精神、资源整合能力与持续经营能力,是判断项目长期价值的重要依据。
地缘应对:国产替代与出海布局的双重平衡
面对供应链“脱钩”与“去风险化”趋势,嘉宾们认为投资策略需兼顾“向内扎根”与“向外拓展”。
当前国际环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高关税、地方保护主义形成主要壁垒,直接出口不如本地化生产更具竞争力。相比之下,海外充电桩等基建不足并非核心障碍,家充场景的普及为出海提供了新切入点。
在国产替代方面,国际环境变化加速芯片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进程,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形成双重驱动。但这一窗口期相对有限,除先进工艺芯片外,多数领域“卡脖子”问题已显著缓解,所谓技术的国产先发优势可能仅维持半年至一年。
竞合格局:初创企业的护城河构建与合作模式创新
针对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跨界入局,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嘉宾们聚焦初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应尽量避免与巨头正面竞争,通过“细分领域技术垄断”、“与主机厂深度绑定”构建壁垒。例如,聚焦巨头不愿投入的细分部件,或通过联合开发、风险共担的模式,成为主机厂的核心配套商。
初创企业需提升响应能力与交付能力,跟上大厂开发节奏与产品迭代速度。通过“联合开发、风险共担”的模式,与Tier1与主机厂合作,这成为初创企业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但在开发费用分摊、利润分配等关键问题上,初创企业仍有待寻求破解之道。
在生存策略上,初创企业优先选择成为巨头的合作伙伴或供应商,而非对抗;必要时候,也可通过“先服务海外主机厂再反哺国内”、“先后装市场再前装市场”这类逆向路径,积累技术与订单优势,降低国内市场内卷压力。
估值与退出:资本周期下的定价逻辑与路径选择
针对2025年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状,嘉宾们明确了估值模型调整方向与退出路径优先级。
在估值逻辑方面,对未盈利智能驾驶零部件企业,核心聚焦商业化落地进度、产业链地位与市场份额,而算力等技术参数对标,只能作为辅助判据。
在退出路径上,产业并购的确定性高于IPO,尤其在电池辅件、智能底盘等细分领域,头部主机厂与Tier1的产业链整合需求较为强烈。同时,具备跨领域拓展能力的企业,退出时回报的弹性更大。
面对前期市场较热形成的估值泡沫,投资人在策略上也有所调整,需放缓投资节奏,聚焦已投企业上下游的确定性机会,将投资周期需拉长至4-5年,以匹配行业技术迭代与商业化周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