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未来的消费,不再是购买一件商品,应该说是订阅一种生活。” 2025年11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
“总体来看,我国消费品供给已进入优质优价新发展阶段,基本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但部分领域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依然存在,如部分产品供给过剩和优质供给不足并存,国内首饰、箱包、化妆品等领域的高端品牌还比较少;新旧动能转换仍然在路上,适应居民品质化、个性化需求的新产品创新应用和供给不足;部分消费热点尚未完全充分供给,养老育幼、文旅和智能消费等需求旺盛,老年用品、智能终端、低空观光、IP衍生品等个性化供给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谢远生说。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加大生成式人工智能、3D数字化设计等新工具应用,开发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提供娱乐、健康、陪护等生活服务。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15亿,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人工智能终端新产品竞相涌现。” 何亚琼介绍,工信部将在产品创新和场景创新两个方面发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品领域加快落地。
“人工智能绝不仅仅是技术的惊艳,更需要我们通过对用户的洞察、市场的把握、商业模式的构建,形成可落地的产品。”何亚琼介绍,在产品创新方面,工信部将在深入实施消费品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应用,加快建设“用户需求—智能设计—柔性生产—精准服务”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体系。只要脚踏实地为用户提供价值,人工智能的“酷科技”就能创造“暖服务”,催生更多的消费热点。
何亚琼介绍,在家电行业,支持发展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感知、分析和决策的智能家电生态系统,已经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用户反映也不错。比如,冰箱里的鸡蛋用完了,智能家电就会自动生成购物清单。在服装行业更是如此,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流行趋势预测、个性化款式设计和柔性化生产,如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的“小单快反”,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快迭代的需求。
“在场景拓展方面,我们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消费场景的融合渗透,创造新的体验,激发新的需求。” 何亚琼介绍,工信部现在已经发布推广了213个“数字技术赋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深入挖掘一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解决行业痛点、提升制造效能、引领品牌升级的解决方案,打造一批应用爆款。
何亚琼介绍,在“人工智能+智能家居”场景方面,工信部将推动智能单品向全屋智能联动发展,构建沉浸式、主动式、互联互通的智能生活体验。像现在比较火的人工智能眼镜,能用第一视角拍摄,解放了双手,并且可以随时响应口令,形成服务的入口,及时把导航等信息投射到镜片上。再比如,在拓展“人工智能+健康养老”场景方面,实施“人工智能+老年用品”行动,发展康复辅具、健康监测产品、人形机器人等“AI智能体”,实现从“机械照护”到“温情陪伴”的转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